自吸泵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?
自吸泵因无需频繁加注引水、安装便捷,在农业灌溉、农村供水等场景中应用广泛。其运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需结合 “自吸” 特性(依赖泵壳内储液形成真空吸水)和通用安全规范,具体如下:
一、启动前的核心检查
储液室水量确认
首次使用或长期停机后,必须按说明书向泵的储液室(位于泵壳顶部)加注清水,直至水位没过叶轮,否则无法形成真空,导致 “吸不上水” 或空转。
日常使用前检查储液室是否漏水(如密封垫老化),若存水不足需及时补充,避免因缺水导致机械密封干磨损坏。
吸水管路密封性
自吸泵的自吸能力依赖管路密封,吸水管(尤其是接口处)需用生料带或密封胶密封,避免漏气(哪怕微小缝隙也会降低真空度,导致吸水效率下降)。
吸水管末端需加装滤网(孔径小于叶轮间隙),防止杂草、石块吸入堵塞叶轮;滤网需高于水底 10-20 厘米,避免吸入泥沙。
电源与转向检查
电动自吸泵确认电压与铭牌一致(如 220V/380V),电缆线无破损,接地可靠;首次启动前点动电机,观察叶轮转向是否与铭牌箭头一致(反转会导致不出水,需调换三相电的任意两根相线)。
二、运行中的实时监控与操作
自吸过程观察
启动后,自吸泵需 1-3 分钟完成吸水上水(具体时间取决于吸程和管路长度),若超过 5 分钟仍未出水,需停机检查:
可能是储液室缺水、吸水管漏气,或叶轮被杂物堵塞;
若吸程超过泵的额定值(如标注 “自吸高度 5 米” 却用于 8 米深的水源),也会导致吸不上水。
压力与流量稳定
正常运行时,压力表指针应稳定在额定范围(如 1.5-3kg/cm²),若压力忽高忽低,可能是吸水管部分堵塞或水源水位波动过大,需调整吸水管位置或清理滤网。
流量突然减小可能是叶轮磨损(长期输送含沙水导致)或出水管路堵塞,需停机拆解检查。
电机与泵体状态
听运行声音:正常为平稳 “嗡嗡声”,若出现 “咔咔” 异响,可能是叶轮与泵壳摩擦(多因轴承磨损),需停机检修。
测温度:电机外壳温度不超过 60℃(手感不烫手),泵壳温度不超过 70℃;若过热,可能是电压不稳、叶轮卡顿或散热不良,需停机冷却后排查。
禁止违规操作
不可在运行时拆卸管路或拧动密封件,防止高压水喷射伤人。
避免长时间 “半吸水” 状态(如水源不足时,泵时吸时停),会加剧叶轮气蚀(表面出现麻点),缩短寿命。
自吸泵虽可短时空转(因储液室存水冷却),但空转时间不宜超过 3 分钟,否则机械密封会因缺水润滑而烧毁。
三、停机与维护要点
正确停机步骤
先关闭出水管阀门(减少水锤冲击),再切断电源;若用于灌溉,停机前可先让泵空转 10 秒,排出管路余水(防止冬季冻裂)。
若输送含泥沙的水,停机后需打开泵壳底部的排水孔,冲洗叶轮和泵腔,避免泥沙沉积。
短期与长期存放
短期停机(1 周内):保持储液室有水,防止机械密封干裂;放置在通风干燥处,避免阳光直射。
长期停机(1 个月以上):排空储液室和管路积水,拆卸叶轮清理杂质,在轴套和轴承处加注润滑脂;金属部件涂防锈漆,电机接线盒密封防潮。
定期保养重点
每运行 50 小时:检查储液室密封垫是否老化(漏水需更换),清理滤网杂物。
每运行 200 小时:拆开泵壳,检查叶轮磨损情况(若边缘有缺口需更换),更换机械密封件(防止渗水进入电机)。
电机保养:每年检查轴承润滑脂(不足时补充),清理接线盒内灰尘,确保接线端子牢固。
四、特殊场景注意事项
高扬程工况:当出水管路较长或扬程接近额定值时,需在出口加装止回阀,防止停机后水倒流冲击叶轮。
腐蚀性液体输送(如轻度农药溶液):需选择不锈钢材质的自吸泵,运行后立即用清水冲洗泵腔,避免腐蚀叶轮和泵壳。
低温环境:冬季使用后必须排空所有积水(包括储液室、吸水管、出水管),否则结冰膨胀会导致泵壳开裂。
通过以上规范操作,可有效避免自吸泵常见的 “吸不上水”“叶轮磨损”“电机烧毁” 等问题,延长使用寿命的同时保证高效运行